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装配式建筑已是趋势所向:面临人口红利逐渐枯竭

信息来源:筑龙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6-20

   三年后,50岁以上的工人超过50%,未来五年,可能面临有房子却无人装了!

  装配式建筑实现了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在建筑行业迎来大变革的当下,产业工人也到了不得不升级的时候。

 

  01、当房子也能批量生产

  就像批量生产家居一样,房屋建筑也可以在工厂里将梁、柱等部件预制好之后,拿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这就是装配式建筑。这种标准化、工业化的建筑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了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

  是不是很新奇?其实,在国外,装配式建筑并不新鲜。

  德国是世界上建筑能耗降低幅度最快的国家,从大幅度节能到被动式建筑,德国都采取了装配式住宅来实施,并且有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日本于1968年就提出了装配式住宅的概念,装配式的内装比例已经达到90%;在美国,已经形成成熟的装配住宅建筑市场,装配住宅构件以及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以及商品化的程度将接近100%......

  而在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装配式建筑显然是趋势所向,全国各地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自20169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后,装配式建筑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多个政策中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具体目标。

  过去两年,诸多省、市密集出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政策,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截至20181月,已有30多个省市地区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给出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配套的措施,其中22个省份均已制定装配式建筑规模阶段性目标:

  北京提出,2018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在上海,2016年外环线内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2017年起外环外在50%基础上逐年增加;广东,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市的目标都是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面积达到30%以上。

  当下,装配式建筑已然成为各地建设工作的重点。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实现了五节一环保: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地,让资源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污染。

  之所以能够降低污染,主要归功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转变。由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变为以机械作业为主,施工地可以不在工地现场而是在专门的工厂,因此,没有了现场施工,直接变成了现场组装。

  由此带来的可喜转变是,施工人员不再是传统的施工现场农民工,而是以产业工人、技术操作工人为主。

  02、产业工人知多少?

  造价更低,效率更高的装配式无疑能够提升建筑行业的质量和效率。然而,需要认清的一个现状是:大家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停留在低端的层面,以往农民工的作业,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工人的年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51-60岁的工人占比超过20%46-50岁的工人占比超过20%。再过3年,50岁以上的工人,即将过半。

  而与之相反的是,行业需求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至2020年,预计全部精装修交付企业用工市场增长至万亿级,660万装配式装修用工3年增长5000%。这意味着,到了行业变革的时候,却无人可变。这也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三五年后,装配式建筑行业无人可用。

  就行业现状而言,用工企业严重依赖包工头,而包工头被压款,导致资金压力大,独木难支,发展受限。作为链条底层的工人,即使高收入,却是一种低幸福,发展空间不大的前景。工人老龄化的矛盾和巨大的用工缺口直接构筑了装配式装修的用工大蓝海。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的用人方都是工人出身的包工头,他们的教育素质普遍不高,导致跳槽率高、违约率高。包工头卷款跑路的事情屡见不鲜,这给用人单位带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很难长期信赖,在市场高速发展的现在,行业各方急需更专业的平台赋能,以适应快速发展。

  面对行业转型升级,国家、行业及地方主要标准规范已基本编制完成并颁布实施,过去所有停留在纸面上产业活动,到今年都开始一一落地。加上用工年龄阶层的老龄化,产业工人到了不得不升级的时候。

  发展装配式是贯彻绿色发展要求,是实现建筑现代化的需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是缩短工期的需求,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当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枯竭,我们就必须考虑节约用人成本,升级用工方式,更高效的方式去生产、建造。

首页|关于我们|案例展示|客户服务|在线招聘|新闻中心|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宏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京公安网备 11030102011339号    京ICP备18008707号-1
电话:010-56196922